中國新聞網

專題研討會現場

25日,由中國史學會與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船政與中國近代化啟航——紀念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專題研討會”落下帷幕。經過兩天激烈的“頭腦風暴”,各種學術觀點在探討與交流中碰撞出無數“火花”,與會學者們進一步厘清瞭福建船政的歷史功績,也更加明確瞭未來深化船政研究的方向。以下摘登研討會部分專傢的精彩發言。

靜電機安裝 船政文化值得繼續發揚光大

虞和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福建船政局是中國第一批現代型企業之一,是洋務運動的產物,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伴隨者。它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成與敗,對現在社會發展仍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用現代理念來衡量,引進國外人才提升技術培養人才的福建船政局是當時的“高科技企業”,其“師夷長技”的發展模式具有模范意義,為當時的社會輸送瞭不少造船、駕船人才,推動海軍發展。但鑒於其官辦軍用企業的性質,其發展也受制於時局及政策,未能帶來更多效益。

總的來說,福建船政的超越精神值得頌揚,崇尚科學崇尚人才的觀念應被發揚,通過引進國外人才,追求現代化的模式,時至今日仍適用。因此,歷經百年滄桑的船政文化值得後輩繼續發揚光大。

船政探索的靈魂就是中國智慧

沈巖(福建船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船政後裔)

船政的探索,在清末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辦者的探索,代表人物是沈葆楨。第二階段是船政學子的探索,代表人物是嚴復。

在船政創辦初始,創辦者們運用“自強不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國智慧,中西結合,土法上馬,成功實現中國近代化先驅性的創舉,在中國近代海軍史、工業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深深的印記。

中國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如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船政先賢對此進行瞭孜孜不倦的探索,其廣度、深度前所未有。船政探索的主旨十分鮮明,那就是愛國自強;船政探索的靈魂十分鮮明,那就是中國智慧。值得欣慰的是,150年後的今天,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沐浴中國智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復興,一定能木野養生會館-官方網站夠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福建船政開啟近代中國現代化轉型

劉傳標(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船政培養人才,開風氣之先,成為近代中國現代化轉型先行者和肇基者。

福建船政不僅為近代中國建造瞭34艘艦船,成為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和中國海軍人才的搖籃,更重要的是為近代中國培育瞭大批傑出人才,成為近代中國鐵路建設和探礦、冶煉人才的發源地。據統計,自清末到民國,船政畢業生有32人,從事鐵路線路勘測、修築,任會辦、總辦、鐵路局副局長、局長。一度出現無論修築哪條鐵路或路局都有船政人身影的現象。船政人為奪回鐵路修築權、路權作出巨大貢獻。

福建船政對當代人民海軍建設意義重大

楊曉丹(海軍軍事公家機關水肥清運學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866年開辦的福建船政學堂,改變瞭傳統的科舉制度,通過教授現代化科學知識,開創瞭海軍教育的先河。海歸人才帶來瞭新思想、新思維,同時也在沿海、沿江地區興起辦學堂的熱潮,台灣電動床工廠推進晚清軍事現代化進程。

福建船政學堂不僅培養瞭中國第一批海軍軍官和第一批近代技術人才,在科技、外交、教育方面也培養、輸送瞭眾多當代精英,將當時的造船產業推向世界水平。

福建船政鑄造的愛國主義精神,曾在甲申中法馬江海戰和甲午中日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今,也將對當代人民海軍建設起到深遠影響。

福建船政建築印證哲學思潮演進

林鍵(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文博館員)

福建船政建築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晚清船政中樞機構建築元素主要由行政體系(船政衙門、官廳池、正監督與副監督寓所)、教育體系(正監督寓所、前學堂、後學堂)、生產體系(輪機廠、合攏廠、繪事院)、祭祀體系(天後宮、昭忠祠、左沈二公祠)、軍事體系(鎮海營營長室、兵營等)組成。在馬尾中岐村“飛鳳落陽”自然環境之間,船政中樞機構建築的佈局深刻地反映瞭近代船政締造者和繼承者“天人合一”“中體西用”的思想觀念。建築佈局“天人合一觀”繼承瞭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建築佈局“中體西用觀”是回應近代國際化浪潮的融合調適思想。因此,福建船政建築不僅是近代民族船舶工業起點的證物,更是晚清中國哲學思潮演台灣商標註冊進轉折的典型證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frpb591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